资讯资料

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海西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1-12-5 21:37:56  作者:社办  来源:社办  查看:2897  评论:0
内容摘要:.
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海西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明市中华职业教育社
 
新农村建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在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智力、技术优势,又要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此,我社组织部分社员骨干、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到有关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服务保障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面貌进一步改变。”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把福建的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愈为迫切。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愈加突显。
一、海西新农村建设及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比城镇相差3.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城市、城镇和农村为20︰9︰1;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占16%,而留乡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5%;经过就业培训后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19%,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培训就到城镇中从事二三产业。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情况也大致如此。
据我省统计局2008年6月公布的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81.5%,文盲、半文盲占7.3%,农业从业人员的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率合计占61.1%,而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相对偏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已成为进一步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较低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影响了海西农村经济和农民个人的发展。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1781元,同比增长11.3%,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反映了农村农民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的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大,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农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不强等,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再者,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且相当薄弱,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缓慢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更加制约了海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负重前行,削弱了服务新农村职能。
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忽视农村、农业、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忽视职业技术教育。一些地方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与中央和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合拍。许多农村职业学校被边缘化,处在难以为续的生存境地,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自然大打折扣。
尽管一些职业学校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途径、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论在其方法、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途径、手段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上都还是初步的,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服务意识不强。尽管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实际上,不少职业学校还不能看到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二是服务层面未拓展。现有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类职校偏少,非农职校中与农字相关的专业诸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经济管理等偏少,这明显与新农村建设对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已有的职业培训,对学生、对农民重技能培养、轻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还不能培养出全方位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实用人才。三是服务能力不强。目前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职业学校介入较少,在诸多领域没有对接新农村建设,缺少适应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还未真正发挥职业学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服务能力未能发挥出来。同时教师队伍中“双师型”的比例偏低,不少相关教师对农科教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服务能力不强。
当前这样的农村现状和职业教育状况,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二、海西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          
1、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一部分农民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与加工,要用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向新型农民转化;另一部分要成功转移到城市;更重要的还有一部分是综合素质高的新农村管理人员。新一代的农民,即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劳动者,将成为新农村的主人,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渴求愈来愈突出。只有教育才是为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适应性广、见效快,在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育和造就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服务农村的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曾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洪绂曾委员认为,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把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基地,可利用其较为厚实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一代新人,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特别是为新农村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村管理人员,去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可见,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大有作为,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与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因此,职业学校就应该为新农村的发展服务、为农民工及农民培训服务、为新农村的企业服务、为新农村的市场需求服务,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内部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
1、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坚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宗旨。
职业学校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职业学校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壮大自己;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拓展服务层面,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育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获得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职业学校要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主动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现实情况,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需求,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使之与现代农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教师到农村实践锻炼等方式丰富其服务“三农”的直接经验,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2、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化种养业、农海产品加工业等新型农业代替了传统农业。新一代的农民,即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和管理者,将成为新农村的主人,这无疑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契机。我们应主动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增设农业职业学校,在全省范围内有序分布,同时在非农职业学校中挑选有实力的学校兴办农村急需的专业或与农业学校寻求合作,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整专业设置,既要开设农业类专业,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要大量增设适应第二三类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诸如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市场营销等专业,有必要发展工科类专业,如农产品加工与检验、农村电气化、村镇建设专业等,以便更好地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相吻合,也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3、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
从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进程看,当前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建筑、果蔬与花卉种植、园林绿化、海产品养殖加工、酒店客房餐饮服务、保安家政服务等,还有农村法律法规、农村会计等职业技能培训,当然新农村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重头戏。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快系列人才培训工程,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一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将其培植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三是农业科技培训工程,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四是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通过系列工程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技术、经营水平、管理能力、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等现代生存手段及自主创业能力,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4、鼓励人才到农村就业,发挥新农村建设引领作用。
新农村建设除了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招收农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外,还要积极鼓励受过职业教育的相应人才到农村就业,发挥他们的生力军作用,真正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一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真正认识到抓好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宣传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求,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宣传新农村的就业优势,让青年学生和技能劳动者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二是对回乡务农的职教人才,各有关部门要对他们在租赁土地,提供良种、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优惠,各级金融部门应优先为他们提供发展生产贷款,使他们能深入农村直接创业,加快改善农村农业人才结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政府要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引导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为职教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更增强了新农村的吸引力;四是针对目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的不公平现象,应进一步改革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收费制度,采取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减免学费的办法,以契约的形式,使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到原地区工作,确保毕业生能“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吸引更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五是建立新农村实践教育基地,由政府牵头,在各地区建立职业学校与农村结对子的实践教育基地。此实践教育基地既可用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双师”素质,又可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等,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气息,改变对农村的习惯看法,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为新农村建设吸纳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农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迎来职教事业大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新闻发布会,2008.4.5.
   [2]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7.22.
[3] 福建省统计局,2010年福建省农民收支情况分析.
[4] 辛国安.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3).
[5] 万宝瑞.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求是,2007(4).



三明市中华职业教育社    闽ICP备11006013号 

  Email: smzjs@126.com   Powered by oneti.cn V1.5